三大教育

1994年10月2日,提出「一大使命,三大教育」

聖嚴法師於於板橋市立體育館舉行的「護法信眾聯誼大會」中,提出法鼓山的工作重點為「一大使命,三大教育」。乃以推動全面教育為使命,落實大學院教育、大普化教育、大關懷教育為方法,描繪出法鼓山的發展目標及藍圖。

003 2007年7月31日,提出法鼓山的「四大堅持」

堅持法鼓山理念、三大教育、四種環保、漢傳禪佛教,用以關懷全世界

 

聖嚴法師對法鼓山專職的精神講話中提到:「過去大家提起法鼓山,大多只從『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』或者『心靈環保』來領略我們的精神,不一定能真正透視法鼓山理念的完整性與關聯性。因此,我統合了一些重要理念,提出『四大堅持』,讓大家有一個較為明確的方向感。」

1. 堅持「法鼓山的理念」  2. 堅持「三大教育」 3. 堅持「四種環保」  4. 堅持「漢傳禪佛教」

◎四大堅持中的堅持「三大教育」

法鼓山的第二個堅持,是堅持「三大教育」:大學院教育、大普化教育、大關懷教育,以三大教育來做為建設人間淨土的方法和橋梁。而大學院教育的目的,則是要為大普化教育、大關懷教育培養人才,因此必須要將大學院教育辦好,才能真正落實三大教育。

在法鼓山的共識裡,我們的方法是「提倡全面教育,落實整體關懷」。所謂「全面教育」,就是指這三大教育。三大教育本身就是關懷,因為這三大教育都是為了達成同一個目標,那就是關懷。關懷和教育是同時並行的,用教育來達成關懷的目的,用關懷來達成教育的功能;這兩者是互為體用,相輔相成。

三大教育,環環相扣

法鼓山的理念、法鼓山所做的事,就是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,以「心靈環保」為核心主軸,並透過大學院教育、大普化教育、大關懷教育等三大教育來落實;例如現在我們正提倡的「心六倫」和「心五四運動」,都是屬於「心靈環保」理念的範疇。

法鼓山是個教育的團體,提倡的是全面性教育,即三大教育;除了以大學院教育來培養人才,也希望把「心靈環保」的理念與方法廣為分享,因此又有大普化教育和大關懷教育。大學院教育的目的,就是要為大普化、大關懷這兩種教育培養人才。我們的三大教育,是環環相扣的三連鎖。

大學院教育

造就高層次的專業研究、教學、弘法及社會服務的人才。

大學院教育是佛教的命脈所寄,聖嚴法師曾說:「今日不辦教育,佛教就沒有明天。」唯有足夠的人才,才能使佛法傳承弘揚。

可分作兩個層面:

第一、創辦一般及佛教大學。前者是以淨化人心、淨化社會的佛教精神,培養提昇人的品質、建設人間淨土的各項專業性的領導人才;後者是以優良的佛學研究環境,培養及儲備高水準的佛學研究人才,來帶動國內外的學術界及知識分子,重視佛學、尊重佛教,影響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世界,認同和接受「提昇人的品質、建設人間淨土」的大趨勢。

第二、創辦僧伽大學,以宗教師的精神來培養宗教專業人才,包括佛教的宗教教育、宗教文化、修行指導、法務推動及宗教事務工作等方面。

目前第一項由法鼓佛教學院及籌備中的法鼓大學來進行,第二項則是由僧伽大學來負責。法鼓佛教學院是國內第一所獲教育部核可之單一宗教研修學院,其前身為創校自1985年的中華佛學研究所,具有豐富的辦學經驗與資源;2007年10月獲准成立佛教學系後,未來將朝向「佛教大學」發展。2001年創校的僧伽大學,目前已有佛學系、禪學系及僧才養成班,培養多元弘化人才。

此外,為推動學術研究與交流,設置了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及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,前者主要在促進人文、社會各學科間的交流,後者則著重在聖嚴法師思想與理念的推動。

專業化、學制化的大學院教育,深化了大普化教育及大關懷教育的落實,是法鼓山全面教育的基礎。

大普化教育

普及佛法以淨化人心、淨化社會風氣及習俗。

大普化教育的目的,是希望參與者能在奉獻及活動的過程之中,接受佛法的智慧,增長生活的趣味,陶冶出合群、和樂、積極,而又能尊重他人、體諒他人、協助他人,並向他人學習的謙虛精神;藉以提昇自己的人品,影響周遭的社會環境。亦可分為兩個層面:

第一、運用傳統佛教的各種修行活動淨化心靈:譬如在禪修方面,有入門類的禪修指引、初級禪訓班;初階類的禪一、禪二、禪三、禪七等;進階類的禪七、禪十四、禪四十九等,另外還有老少咸宜的「法鼓八式動禪」。在念佛方面,有清明報恩佛七、彌陀佛七、精進佛一、佛三、八關戒齋法會及念佛共修。在法會共修方面,則有朝山、大悲懺、地藏懺、觀音法會、梁皇寶懺、水陸法會、瑜伽焰口等,尤以結合環保、藝術等精神而改良的水陸法會,不但回歸佛陀本懷,並賦予了現代精神,是當代具指標性的法會。

第二、運用現代文化的各式活動普及佛法:譬如文化傳播的運用,除出版的各式叢書及影音產品外,還透過電子、平面及電視媒體拉近與社會的距離,傳達佛法對當前社會議題的關懷,並定期舉辦佛教相關藝文展覽,讓民眾從藝術欣賞中進入佛法的堂奧。在推廣課程方面,則有「聖嚴書院」的設立,有次第、有系統地在各分院、共修處開設佛學課程,為社會大眾學佛的最佳管道。而因應數位時代趨勢與「資訊化」需求,也成立了「法鼓山數位學習網」。此外,還有法鼓山社會大學,提供多元且實用化的課程,普遍受到社區民眾的歡迎。

大關懷教育

普遍而平等地關懷社會大眾

人類的一生,從初受孕即開始的胎教,到死亡時的臨終關懷及往生關懷之間,每一個階段、每一個層面,都是我們關懷的焦點。

在大關懷教育中,長期推動的兩大區塊,即社會救助及臨終關懷。尤其在社會救助方面,自2001年3月成立「法鼓山社會慈善事業基金會」後,擴大並提昇了關懷層面,無論是急難救助、慰訪關懷,都受到社會各界的信賴與肯定。

此外,我們定期以四種環保為基礎舉辦了各式活動,譬如心靈環保體驗營、心靈環保列車系列活動,及佛化祝壽、佛化婚禮、佛化奠祭,以至2007年甫啟用的「金山環保生命園區」,都是四環理念的實踐。而心靈的啟蒙愈早愈好,因此在諸多活動中尤重視兒童、青少年的教育,每到暑期就有多場青少年禪修營隊及兒童暑期營隊舉辦。

除固定活動外,也因應社會問題呼籲各界的關懷,譬如有鑑於自殺風潮而舉辦的珍惜生命系列活動及國際關懷生命奬,以及有感於國內倫理觀念低落而發起的「心六倫」運動,都表現出大關懷教育的及時性。

提倡全面教育,落實整體關懷

在法鼓山的共識裡,我們的方法是「提倡全面教育,落實整體關懷」,也就是以關懷完成教育的功能,又以教育達成關懷的任務。因此可以說,法鼓山的三大教育都是關懷教育。

法鼓山的教育是以「終身教育」為目標,進行終身學習、終身奉獻,並以奉獻、服務的精神來關懷世界;然後在從事關懷他人的行動之中,又不斷感化自己、奉獻自己、成長自己,進而傳達心靈環保的理念來提昇他人的人品,環環擴展之下,最後終能完成人間淨土的建設。而這教育與關懷的互為體用,就是法鼓山三大教育的最大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