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5456

揚生館「游心場」名稱由來:

釋惠敏

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

此場地原先是「游泳池」的規劃,因為1993年9月,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」籌備處成立時,是以「收支平衡」營運之4000~5000學生規模來規劃相關建築。但是到2014年之第一期工程完成,可以正式招生時,台灣高等教育已經面臨

  1. (一)少子化的社會趨勢,造成學生來源逐年減少;
  2. (二)大學數量(當時已有171所大專院校)已經飽和。為因應此的情勢,法鼓山體系決定將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」及「法鼓佛教學院」兩校整合為「法鼓文理學院」,以達到「集中資源」並且「發展特色」的效益。因此,發展方向為:學生約數百人,可以實施「全住宿、小班制」,校園猶如「大家庭」氛圍,建構自主且融和的學習環境,培養跨領域學科素養、關懷生命、奉獻社會的各級領導人才。

因此,對於不到300人的學生(有一大部分是僧眾)之校園使用者,「游泳池」的使用率與營運成本(維持室內溫水游泳池的電費,聘請專業救生人員成本等)以及氯氣消毒的空氣污染成為問題。所以,學校決定將「游泳池」申請變更為「多功能使用空間」(主要為禪修用途)。

對於此場地的名稱,我們考慮到:

  1. (1)原來是「游泳池」的規劃,
  2. (2)「遊心禪悅」活動:2005年,創辦人聖嚴法師,為籌募建校經費,以願為力,提筆運墨,短短二年內,完成近五百幅書法作品,邀請社會大眾護持學校建設。聚沙興學、微塵淨土
  3. (3)法鼓山的禪堂名稱是「選佛場」。所以,將此場地,稱為「游心場」,謹此說明,以誌由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