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景集圖

法鼓文理學院「大願館」構想

惠敏法師

釋惠敏

法鼓文理學院 校長

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榮譽教授

(本文發表於《人生》雜誌378期,2015.02)

我曾經在《人生》雜誌(2013年10月)「聚沙興學、微塵淨土」文章中提到:2007年,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鼓勵我們 :「請給我們大家一個奉獻的機會、一個成長的機會,來種福田;請給我們的後代子孫一片淨土、一個希望,呼籲更多的人,來共同支持我們的教育。」發起了5475「大願興學」活動,希望大家參加也鼓勵親友加入,響應日行一願,配合「行願卡」、「智慧小沙彌撲滿」等結緣品,每天五元,三年5475(5元x 365天x3年)建設法鼓大學,也讓孩子們有機會從小就開始布施,讓百萬人與法鼓山同行大願。

「大願興學」里程碑

於《人生》雜誌(2014年9月)的拙文「法鼓文理學院啟航」中說明:2014年7月28日,教育部舉行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」與「法鼓佛教學院」合併審議會議決:通過兩校合併,校名為「法鼓文理學院」。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多年的「大願興學」終於成就。

因為對於聖嚴師父向教育部所提出申請《法鼓人文社會學院》的立案目標,是已經完成了。而且我們也進一步完成併校為《法鼓文理學院》的目標。但是,聖嚴師父也說:「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」。所以,如同菩薩的「四弘誓願」,眾生無邊故,願也無窮。

今後,原來「法鼓佛教學院」繼續以「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、碩士、學士班」的名義招生。原來「法鼓人文社會學院」則以「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」的名義招生,將於2015年春季開始招收「生命教育」、「社區再造」、「社會企業與創新」、「環境與發展」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,2015年秋季入學。

法大「心」地圖

有關法鼓文理學院的第一期校園工程的進度與校園路名建議,我曾於《人生》雜誌(2014年1月)的拙文「法大『心』地圖」介紹:校園中,有規劃一座108公尺的「大願橋」,感恩護法信眾與社會大眾響應創辦人聖嚴法師之「大願興學」活動。此橋可從東區的兼具教學、研究、生活與行政功能的綜合大樓,跨越六個沉沙池(暫名「六度池」),連接中區,經由南北向的「法悅步道」通往禪悅書苑;以及經由東西向的「法喜步道」,連接西區的禪悅書苑、揚生館之步行橋,希望大家每天往返校園時,都能「法喜充滿、禪悅為食」。

「禪悅書苑」由7棟建築結合之院落式空間,主要功能涵蓋住宿與圖書典藏閱覽(麗英館)、生活、交流、學習等。「揚生館」寓意「發揚生命教育」是提供學生活動、運動,或所謂「要活就要動」自利利人的生命教育的基本意涵。同時作為「禪文化研修中心」的場地,可以辦理禪文化活動,發揮位處法鼓山園區的幽靜性,推行各類終身教育的課程;「綜合大樓」包含教學、行政、研究與餐廳等空間,也是法鼓文理學院「人文社會學群」辦學的場域。

主要的交通幹道是以環形道路圍繞校園各區,因此,我們可以依四面的方位,將此「心」形道路之四段分別稱為「法心東路」、「法心南路」、「法心西路」、「法心北路」,祈願校園「以法印心」,校運昌隆,也可以與法鼓山的核心價值「心靈環保」、「心六倫」、「心五四」等理念相呼應。

進入學校正門的大路,稱為「法大路」;參考法鼓山園區之法鼓一橋、法鼓二橋名稱,可將進入學校正門的橋樑稱為「法大一橋」,連接位於「法心東路」之綜合大樓的第二座橋,稱為「法大二橋」,橫跨法印溪,連接佛教學系與新校區的三座人行便橋稱為「法印一橋」、「法印二橋」、「法印小橋」。一方面,延續法鼓山園區命名規則,同時也感恩「法」鼓山「大」眾同心協力成就「法」鼓山「大」學院教育之功。誠如我上述「聚沙興學、微塵淨土」(《人生》,2013年10月)所讚歎參與「聚沙成塔」之5475「大願興學」諸位菩薩們的功德。

其次,可將位於校園後方、通往東校門的兩段路,稱為「法行路」、「法緣路」,感恩法鼓山的法行會與法緣會長期護持,也呼應聖嚴法師對大家期許:以「法行」自我提昇,學習作一個時時以「佛法」修正「行為」的人,以「法行」作為責任,學習作一個時時處處弘揚佛法的行者。也能開發自我的慈悲並增長智慧,共同學習佛陀的精神,由「眾生緣慈」再而「法緣慈」更上而「無緣慈」。
此外,可將通過校園後方隧道,可以觀海景的道路,稱為「法海路」。它讓我們學習漢傳佛教華嚴宗的海印三昧,以大海風平浪靜時,天際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之景象,來譬喻《華嚴經》中佛陀之內心世界-識浪不生、湛然澄清、明靜如鏡、森羅萬象三世諸法同時炳現的境界,以開展深廣的菩薩道。

接著,可將通過未來的「和敬書苑」,連接校園上方頂端,可以觀山景的道路,稱為「法頂路」。它讓我們學習漢傳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(538-597)於天台山最高峰-華頂,修頭陀行,雖經歷各種強逆怖畏境、軟順可愛境,但可「強來以寂,軟來以照」的功夫克服萬難。誠如宋朝慈雲大師(964-1032)所讚歎的境界:「孤禪片石心彌淨,寒擁深雲夜未央....強軟消摩寂照功,神僧出現親稱讚」,如如不動的「默照」禪修精神,克服我們內心、生命、社會、環境的各種逆順、怖愛境,展現猶如「華頂秀色、石樑飛瀑、銅壺滴漏、赤城棲霞、瓊台夜月、桃源春曉」之天臺八勝景之高妙的菩薩道。

上述未來之法鼓山大學院教育「心」地圖校園路名建議:從「法大路」經「法大一橋」、「法大二橋」,可通「法心東路」、「法心南路」、「法心西路」、「法心北路」,在「心」形道路內,有「法悅步道」與「法喜步道」步行道交叉連接;從「法行路」接東校門、從「法緣路」接後山平台,學習菩薩行緣。從「法海路」、「法頂路」可觀海景與山景,開展深廣、高妙的菩薩道。

這或許也可與《中阿含經》卷10習相應品16部經對於持戒→無悔→歡悅→心喜→身安(輕安)→樂→心定→如實知見→厭→離欲→解脫→知解脫的修行次第說明之後,以:「阿難﹗是為法法相益,法法相因。如是此戒趣至第一,謂度此岸,得至彼岸」的結語相應,祈願法鼓山大學院教育「以法印心」、「法法相益」。

「大願館」構想

對於目前量體最大、包含教學、行政、研究與餐廳等空間「綜合大樓」,原有規劃「校史室」(43坪)在5樓,但是我們思考到,應該將所有參與5475「大願興學」諸位菩薩們的功德,納入校史展示記錄,讓全校師生們可以「飲水思源」,永續感恩與迴向。因此,將原規劃的「校史室」,命名為「大願館」,並且將它的地點改到「綜合大樓」的2樓(由於是山坡地建築,其實是地面樓層的1樓)的中心地帶,方便大眾參觀;空間也擴大為室內空間115坪與戶外陽台68坪,共183坪,讓它可以具備校史教育、大願興學感恩、藝文展示或戶外表演、學校紀念品展售、休憩飲茶等多功能空間,或許它是類似法鼓山既有的「開山紀念館」、「輕食區」與「行願館」結合的功能,但是它更具備全覽校園景觀的位置特色,因為它可以向外欣賞「大願橋」(108公尺,平面弧形)的壯麗,向內體會「聚沙成塔、大願興學」菩薩心行的宏偉。

因此,我們希望未來的「大願館」將是法鼓山「開山紀念館」的延伸,讓「大願館」成為全校師生、校友學習、展示、交流或聯誼的場域,也可以是社會大眾參訪、體會「心靈饗宴」的場域,作為心靈「充電」或「育種」機緣,以合乎創辦人聖嚴師父對法鼓山的大學院的期許:「是一個發亮的光源體,是一處善良動能的發源地,可為我們的社會培育出更多淨化人心的發酵種籽,這是目前社會和世界迫切需要的。」

「大願館」內容

對於未來的「大願館」內容開發,我們會與法鼓山「文化中心」與「參學室」等相關單位搭配,也會以如下三方面來充實:

  • (一)以法鼓文理學院「心靈環保研究中心」(Mind-Life & Environment Research  Center)來整合佛教學系與人文社會學群的資源,波形圓周式探索攸關人類未來發展之「心智、生命、社區、社會、環境」之相互依存與共生的理想模式,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如下三個中心的課程或學習資源,也可增加校友以教師、職員或義工的身份,發揮對社會奉獻或繼續學習的機會。
  • (二)「推廣教育中心」發揮位處市區「德貴學苑」的便利性;「禪文化研修中心」發揮位處法鼓山園區的幽靜性,推行各類終身教育的課程;「語言與翻譯中心」則可促進國際化的語境。
  • (三)與學校附近「朱銘美術館」與「臺大醫院金山分院」等等的地方機構合作,讓人間淨土在社區生根發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