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ILA心地圖更新20150817修huimin

DILA心地圖

(一)法鼓山大學院教育「心」地圖之校園路名

財團法人法鼓佛教學院於2012年5月7日經董事會會議通過,進行與籌設中的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合併工作。首先申請法人合併為「法鼓學校財團法人」,其捐助章程於2012年11月27日經教育部同意,依規定於2013年3月29日陸續完成董事、董事長及監察人之聘任。

至於攸關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申請立案的第一期校園工程,預計於2013年底至2014年初陸續完工,包括禪悅書苑、健康館及綜合大樓等。其中,禪悅書苑已經於2013年12月6日取得使用執照,這可說是工程進度之重要里程碑,因為這讓我們具備申請學院立案之校舍空間的基本條件。禪悅書苑由7棟建築結合之院落式空間,主要功能涵蓋住宿與圖書閱覽、生活、交流、學習等,預訂於2014年初完成驗收交屋。

我由於居地利之便,定期參與工程進度報告會議,以及訪視新校區進展,因此內心逐漸醞釀出未來之法鼓山大學院教育「心」地圖校園路名建議(如圖85),只是一種內心中的構想,未來在實務上,或許會隨因緣而變化也不一定。總之,只是一種建議或內心的校園,於2014年1月,不揣鄙陋撰文發表於《人生》,然後在2015年5月再作修訂,敬請大家指教,以便未來校園規劃參考。

(二)以法印心、法法相益

依據法鼓山大學院教育的校園規劃,有座108公尺的「大願橋」,感恩護法信眾與社會大眾響應創辦人聖嚴法師之「大願興學」活動。此橋可從東區的兼具教學、研究、生活與行政功能的綜合大樓,跨越六個沉沙池(暫名「六度池」),連接中區,經由南北向的「法藏大道」步行道,通往兼具大會堂與圖書館功能的「大慧館」,顯示通往智慧法藏之意涵;以及經由東西向的「法喜大道」步行道,連接西區的禪悅書苑、健康館之步行橋,希望大家每天往返校園時,都能「法喜充滿、禪悅為食」。

主要的交通幹道是以環形道路圍繞校園各區,因此,我們可以依四面的方位,將此「心」形道路之四段分別稱為「法心東路」、「法心南路」、「法心西路」、「法心北路」,祈願校園「以法印心」,校運昌隆,也可以與法鼓山的核心價值「心靈環保」、「心六論」、「心五四」等理念相呼應。

進入學校正門的大路,稱為「法大路」;參考法鼓山園區之法鼓一橋、法鼓二橋名稱,可將進入學校正門的橋樑稱為「法大一橋」,連接位於「法心東路」之綜合大樓的第二座橋,稱為「法大二橋」,橫跨法印溪,連接佛教學系與新校區的三座人行便橋稱為「法印一橋」、「法印二橋」、「法印小橋」。一方面,延續法鼓山園區命名規則,同時也感恩「法」鼓山「大」眾同心協力成就「法」鼓山「大」學院教育之功。誠如我上述「聚沙興學、微塵淨土」(《人生》,2013年10月)所讚歎參與「聚沙成塔」之5475「大願興學」諸位菩薩們的功德。

其次,可將位於校園後方、通往東校門的兩段路,稱為「法行路」、「法緣路」,感恩法鼓山的法行會與法緣會長期護持,也呼應聖嚴法師對大家期許:以「法行」自我提昇,學習作一個時時以「佛法」修正「行為」的人,以「法行」作為責任,學習作一個時時處處弘揚佛法的行者。也能開發自我的慈悲並增長智慧,共同學習佛陀的精神,由「眾生緣慈」再而「法緣慈」更上而「無緣慈」。

其次,可將通過校園後方隧道,可以觀海景的道路,稱為「法海路」。它讓我們學習漢傳佛教華嚴宗的海印三昧,以大海風平浪靜時,天際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之景象,來譬喻《華嚴經》中佛陀之內心世界-識浪不生、湛然澄清、明靜如鏡、森羅萬象三世諸法同時炳現的境界,以開展深廣的菩薩道。

接著,可將通過未來的「和敬書苑」,連接校園上方頂端,可以觀山景的道路,稱為「法頂路」。它讓我們學習漢傳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師(538-597)於天台山最高峰-華頂,修頭陀行,雖經歷各種強逆怖畏境、軟順可愛境,但可「強來以寂,軟來以照」的功夫克服萬難。誠如宋朝慈雲大師(964-1032)所讚歎的境界:「孤禪片石心彌淨,寒擁深雲夜未央....強軟消摩寂照功,神僧出現親稱讚」,如如不動的「默照」禪修精神,克服我們內心、生命、社會、環境的各種逆順、怖愛境,展現猶如「華頂秀色、石樑飛瀑、銅壺滴漏、赤城棲霞、瓊台夜月、桃源春曉」之天臺八勝景之高妙的菩薩道。

上述未來之法鼓山大學院教育「心」地圖校園路名建議:從「法大路」經「法大一橋」、「法大二橋」,可通「法心東路」、「法心南路」、「法心西路」、「法心北路」,在「心」形道路內,有「法藏大道」與「法喜大道」步行道交叉連接;從「法行路」接東校門、從「法緣路」接後山平台,學習菩薩行緣。從「法海路」、「法頂路」可觀海景與山景,開展深廣、高妙的菩薩道。

這或許也可與《中阿含經》卷10習相應品16部經對於持戒→無悔→歡悅→心喜→身安(輕安)→樂→心定→如實知見→厭→離欲→解脫→知解脫的修行次第說明之後,以:「阿難﹗是為法法相益,法法相因。如是此戒趣至第一,謂度此岸,得至彼岸」的結語相應,祈願法鼓山大學院教育「以法印心」、「法法相益」。

(三)轉法輪、四聖諦、八正道

「以法印心」源自佛法,佛陀的說法名為「轉法輪」 (dhamma-cakka-pavattana),因為佛法能摧破眾生之煩惱與惡業,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,能輾摧山岳巖石等各種障礙,安定世間。《佛說三轉法輪經》是以苦、集、滅、道「四聖諦」(聖者所見之諦理)作為「轉法論」的教法,即佛陀在波羅奈(vārāṇasī)對五位修行者說:遠離苦、樂兩邊的中道,及苦、集、滅、道的教法,五比丘依此證悟離苦得樂的境界,佛教僧團因而成立。

此外,說一切有部的論書《阿毘達磨發智論》卷18定義是:「云何法輪?答:八支聖道。」《阿毘達磨順正理論》卷67提到:「尊者妙音(Ghoṣa)作如是說:如世間輪有輻、轂、輞,八支聖道似彼名輪,謂正見、正思惟、正勤、正念,似世輪輻。正語、正業、正命似轂。正定似輞,故名法輪。」

其中,「輻」是車輪中湊集於中心轂上的直木,譬喻八支聖道(又名八正道)之「正見、正思惟、正勤、正念」等四支;「轂」是車輪的中心部位,譬喻八支聖道之「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」等三支;「輞」是車輪的外框,譬喻八支聖道之「正定」一支。

因此,我們期待未來法鼓山大學院教育結合「佛教學系」以及「生命教育」、「社區再造」、「社會企業與創新」、及「環境與發展」等碩士學位學程,如同佛陀轉四聖諦、八正道法輪的教育功能,以「心靈環保」的理念,建構「心」校園,提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。